能不能让蚊子彻底灭绝啊?科学家:正在努力

来源: 科普中国  发布时间:2025-08-22

近期,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因此,预防这种疾病,防蚊灭蚊是关键。

不少居民在和蚊子的“斗争”中不禁会感慨:要是蚊子彻底灭绝就好了……

不过话说回来,让一种生物彻底消失可能会对生态造成很大的影响。那蚊子呢?我们真的可以把它们彻底消灭掉吗?

其实,还真可以。特别是把消灭对象锁定为那些会咬人、会传播疾病的蚊子的时候,生物学家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你这一边。

今天是 8 月 20 日,也是世界蚊子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讨厌的蚊子到底可不可以彻底消灭掉。

消灭蚊子对生态系统

不会造成影响?

近年来,在网上经常可以刷到一种言论:消灭蚊子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任何影响。虽然这种说法侧面反映出大家对蚊子这种生物的反感,但是关于“消灭蚊子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这件事其实是有争议的。

图片

图源:某社交平台

2010 年,发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篇新闻专题就讨论过这件事情。虽然有生物学家乐观地估计,在蚊子被消灭之后,很快会有其他生物来替代蚊子原本的生态位,但直接把所有的蚊子都消灭掉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

比如,在北极的苔原地区,每年夏天的特定时间里会有大量的蚊子出现,它们甚至可以形成“蚊子乌云”。

北卡罗来纳州环境与自然资源部昆虫学家布鲁斯·哈里森认为,如果这些蚊子消失了,会导致在苔原地区筑巢的候鸟数量下降 50% 以上。

还有,北极突然出现的这一大批蚊子会吸食驯鹿的血液。当蚊子遮天蔽日的时候,它们甚至会影响驯鹿的迁徙路线。而驯鹿的迁徙路线又会影响到沿途地衣之类植被分布和数量,还会影响到狼群这样捕食者的活动,如果这些蚊子消失了,可能会对北极生态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但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的研究者认为,对北极地区鸟类胃内样本的研究发现,北极蚊子并不是这些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所以即便这些蚊子被彻底消灭掉,也不会对候鸟产生太大影响。

密歇根州立大学东兰辛分校的科学家认为,蚊子的幼虫是很多鱼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如果失去了这部分食物来源,鱼类就要被迫改变食物结构,对于某些专门捕食蚊子的鱼类而言(比如食蚊鱼),蚊子灭绝之后,它们很可能也就跟着灭绝了。它们的消失,也可能会对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产生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蚊子靠吸食花蜜而不是吸食人血为食,它们的灭绝有可能会影响植物的传粉。但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否会被其他生物取代,我们还不能确定(不过对人类的农作物来说,影响并不大)。

好在,我们可以不用消灭所有的蚊子。

蚊子和蚊子,并不一样

虽然一说起蚊子,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那些在我们耳边“嗡嗡嗡”,并且还会吸血传播疾病的可恶形象。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这样“可恶”。

蚊子是对蚊科生物的统称,它们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有超过 3500 种。其中,会叮咬人类的蚊子大约只有 200 种,从比例上来说,它们只占蚊子家族中的极少数,而即便是这些会叮咬人类的蚊子,也不是所有的种类都会传播疾病。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伊蚊、库蚊、按蚊属的某些成员。

比如,我们平时说的花蚊子,就是伊蚊属的蚊子。伊蚊属里有将近 1000 种蚊子,它们当中的白纹伊蚊、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而其中的埃及伊蚊更是“身兼多职”,它还是寨卡热、黄热病以及最近爆发的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图片

我们平时说的花蚊子(白纹伊蚊),就属于伊蚊。图片来源:Wikipedia

库蚊属的蚊子也很常见,它们的别称就是家蚊。它们当中的一些种类,是西尼罗病毒、日本脑炎等疾病的传播媒介。

图片

被称作家蚊的库蚊 图片来源:Wikipedia

此外,按蚊属也是蚊科比较大的一个属,包括 500 多个成员。这个属的蚊子也有一个别称——疟蚊,看名字就知道它们是疟疾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种类的按蚊都会传播疟疾,大约只有 30 种会携带和传播疟原虫。虽然从种类数量上来说并不算多,但它们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

即便是近些年,由这些蚊子传播的疟疾,每年会造成 2 亿多的感染病例,其中 50 万~60 万人会因此死亡。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蚊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绝不是夸张。

图片

会传播疟原虫的冈比亚按蚊 图片来源:Wikipedia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一视同蚊”,把 3500 种蚊子全部消灭掉,确实有点冒险,而且也没有必要。但如果只针对那些会传播疾病的蚊子,把它们彻底消灭掉,大部分生物学家可能就会举双手赞成了,毕竟消灭它们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潜在的生态风险。

如何“定点清除”?

那么接下来,问题也随之而来,虽然人类有意或无意造成过很多物种的灭绝,但想要有针对性地彻底消灭某种蚊子其实并不容易。

比如,最容易想到的灭蚊方式就是喷洒化学杀虫剂了,它们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又会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蚊子或者昆虫造成危害。而且化学杀虫剂残留也可能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另一些蚊子诱捕的方法,比如紫外灯或者二氧化碳诱捕灯,也可能会吸引来非目标蚊虫,造成“误杀”。

目前,比较有针对性的方法,就是释放不育的蚊子,比如被辐射照射过的不育的雄蚊,或者是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子。

这些蚊子要么是和雌蚊交配后,无法产生后代,要么是产生的后代无法继续繁殖,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大降低蚊子的数量(而且因为是物种内的繁殖行为,也不会影响其他的蚊子或者昆虫)。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张东京老师的研究团队,就建立了“蚊子工厂”,生产大量的不育雄蚊,以降低蚊子的数量。在 2021 至 2023 年期间,释放“绝育蚊子”的广洲老城区小范围内,白纹伊蚊的数量下降了 40%,而蚊子的叮咬率下降了约 80%。

另外,也有研究者采用了基因编辑的方法,通过修改雄蚊的基因,让它们产生有缺陷的后代,让这些后代蚊子在性成熟之前就死去,进而切断蚊子的繁殖途径减少蚊子的数量。

当然了,现在科学家们采用的方法暂时还不能做到彻底消灭某种蚊子,但在让致病蚊子彻底灭绝这件事情上,相信科学家们也和大家一样,一点也不会心软。

参考文献

[1] Fang, J. Ecology: A world without mosquitoes. Nature 466, 432–434 (2010). https://doi.org/10.1038/466432a

[2] Bouyer, J. (2024). Current status of the 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for the suppression of mosquito populations on a global scale.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13(1), 68.

[3]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alaria

[4] https://www.zgcsj.com/rd/2024-08-20/1501.shtml

[5] Guo, J., Zheng, X., Zhang, D., & Wu, Y. (2022). Current status of mosquito handling, transporting and releasing in frame of the 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Insects, 13(6), 532.

策划制作

作者丨科学边角料

审核丨彩万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昆虫学会理事长

策划丨张一诺

责编丨张一诺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来源丨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站凡注明“学会秘书处”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并注明“来源:四川省金属学会”。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站凡注明“来源:XXX(非学会秘书处)”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内容仅供参考,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

关闭
二维码

关注学会
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访问学会
手机版